2022届高考作文备考:与人交往把握边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届高考作文备考:与人交往把握边界,供大家参考。
主题写作:与人交往
把握边界
—— 训练稳定的行文结构
(2021 年 4 月金华十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对于物理学的“边界”来说,当下人们常说的 “边界”是一种无形的边界,如在个人隐私、感官、角色等方面的边界。
有人将“边界”视为 交往的蜜糖,也有人认为“边界”制造了 交往的隔 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敬畏“边界”,适中交往
何谓“边界”?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国界线”,小到同桌之间约定的“三八线”。【以现实素材用例,阐释“边界”。】通俗地来说, 边界 是领地的界限,界限两边是独立的个体。边界的存在并不意味井水不犯河水,恰恰相反,边界能成为 与人交往的蜜糖,能成就 君子之交。【提出论点。】
划定边界,是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清醒认知。“边界”,是 坚守自我底线不动摇,是 “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的 适中交往。【总述,引用】
划清自我之“边界”是自知者明的表现,清晰的自我边界,圈定了自我的 责任和权利范围。【提出分论点一,阐释“自我之边界”。】做人的底线不能动摇,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自重,才能立身;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知方能立。敬畏自我之边界,不随波逐流,不跨越规矩,立身于世间。
敬畏他人之“边界”,保有与人交往的 尊重和体面。
【提出分论点二,阐释“他人之边界”。】即使是同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至交好友,在不同社会阅历、成长经历的洗礼之后,也会产生一种若有若无的距离感。敬畏边界,妥善处理这种距离感,寻求 交往的一种舒适状态。基于 平等地位下的互相珍重,让友情更加牢不可破。
回溯过去,传统的乡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 模糊了边界感,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们世代定居,形成了传统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交往弱化了边界感;反观如今,车水马龙的立体交通网,快速便捷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更多的陌生化和不确定性涌入人们的生活,人们普遍面临安全感缺失和自我空间的挤压。液态社会中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使互联网网民成为“透明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过去的边界感模糊与如今的边界感缺失形成对比,具有现实意义,体现文章的广度。】互联网上无隐私是 边界感缺失的微观镜像,“边界”不应消融,而应 妥善 把控、敬重敬畏。
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中同样也有对敬畏“边界”的阐释: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 ”【引用儒家适中交往的名句。】未把握好与朋友交往的边界,失去分寸感,容易遭到朋友的疏远。那么如何把控边界?答曰:
“中庸。”其一, 保持自我,庄重自持,与人为善;其二, 适可而止,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自主平等,不过度交往。行中庸之道,追求交往主体间的 和谐、完美状态,成就 君子之交。【思想上的至高点,站上哲学高度,体现文章的深度。】
《庄子》中有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人艳羡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之情,向往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渴望与人神交。在 保持自我、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 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方成 君子之交。【引用收束全文,语言有力,大气。】
守护边界,拒绝隔阂 个人置身于社会,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位置。
有位置就有边界,就有应当 坚守的原则和不容逾越的底线。” 守住自我的“边界”,” 尊重他人的“边界”,这才是我们与社会相融的最佳状态。因此, “边界”意识不可或缺。
首先, 要树立个人的“边界”意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思想国,既拥有关乎自己的全部主权,又能够开放 心灵的边界。
守护“边界”,是为了争取个人的独立,从而更好地成就我们自己,更好地交往,获得更有保障的幸福。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共享模糊了人们的边界意识,日渐威胁着个体的隐私安全。只有保持足够的敏感和坚定,拥有 清晰的边界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被他人控制、利用和侵犯。
同样地,我们与人交往时,也应具有 人际边界意识。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没有人际边界意识,过分参与,甚至干预他人的生活,是对对方缺乏尊重的表现,往往给他人造成不便乃至负担。即便是怀善意而欲行善事,也宜“ 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我们没有理由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强行去“规范”他人的行为;相反的,退后一步,以更宽广的心胸去理解、接纳他人的不同, 不逾越彼此之间的边界,那么,我们做人处事就少了很多烦恼, 这个世界就多了秩序和美好。
诚然,过分强调“ 边界”,也会导致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但“ 边界” 不应该成为冷漠待人的借口,我们更应将其视作热忱待人之时所守的尺度。只有正确认识” “边界”,适度地守护 “” 边界”,才最有益于与他人的交往。正如 寒冬里抱团取暖的刺猬,靠得过近,打破了安全距离,就会扎伤彼此;离得过远,虽避免了相互伤害,却又无法取暖。
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守好“边界”,既保护自己又尊重了他人的独立性,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又不失温暖。
“边界”并不一定带来隔阂,相反地,” 恰如其分地守好“边界”,恰恰是 让社会更加和谐融洽的一剂良方。
个人如是, 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民族之间的“边界”不是孤立主义,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更不是以武力击破国之边界。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就是我国充分尊重了” 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走向一种合作或和解,更是构建和谐国际社会的出路。
于个人而言, 树立边界意识, 守位而不越位,不侵犯、不扰乱他人,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相融;于群体而言, 尊重彼此的边界,走向 合作与和解,人类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随思随想:
①训练稳定的行文结构,利于考场中快速构建行文框架。平时要有作文框架和开头结尾训练。
例如【由浅入深,三层递进,寻找思想至高点,寻求社会的广泛意义】
层进式写作传统的写作框架,写作终极目标往深了写和往广了写:思想至高点从传统思想当中找,社会意义联系国家与现实
例如【辩证关系基本框架:分述 1 分述 2 综述】
例如【现象是什么?(追问下定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应对这种现象我们怎么 做?联系现实,寻找现实意义。】
以“边界”作文题为例:“边界”是什么?(“有形边界”生活中具象的边界,“无形边界”是自我保护的围栅和与人交往的蜜糖……)为什么存在边界,为什么我们需要“边界”?应对当前社会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划清自我之边界,尊重他人之边界,各得其所)联系现实,当今社会有哪些边界感缺失的表现?联系道德哲学,与人交往需要中庸之道。
②用干净流畅有力的语言,呈现清晰的思想。吃透材料,看清事物的本质。
类题剖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在 《自我边界》中说:“我们大部分人为了 追求舒适,都会刻意与他人 保持相应的距离。”现代社会, 边界感越来越明显,与他人距离太近,我们会感到不舒服,而太远,我们又会被认为不够友善。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 90%的问题与矛盾,都是 边界不清造成的。不会 守护自己边界的人,会经常被迫答应别人的要求,他们总是在勉强地做老好人,不知道如何温柔且坚定地拒绝别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却不能坚定自己的思想。
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边界,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
审题指导:
本题旨在让考生结合生活中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边界”谈自己的感想。材料第一段以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的话引出 现代社会边界感越来越明显的现象,第二段从反面列举 边界不清的现状,第二段看似与第一段对立,实则 辩证统一,二者都是在强调 适当的边界感的重要性,它的背后是 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界定。
通俗地说, 边界是领地之间的界限,在界限的两边,你是你,我是我,我们都是 独立的个体。
自我边界不清晰的表现主要有:经常被人“带跑”,面对压力无法坚持自我;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必须对每个人的要求说“是”:大包大揽,容易对别人的感受和问题负责:专注于爱与无私,以至于忘记自己的底线······ 自我边界的建立能合理地将 他人和自我、主体和客体分开,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 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与权利范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化解冲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收获可控的人生。自我边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真实地存在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范文赏析:
远而不疏,近而不狎
《庄子·山木》中有言: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现代社会中,互联网联结了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边界感的建立与消融正日益成为时代课题。划清边界,但不精致利己,不肆意扩大、消融边界,方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舒适的生活状态。
回溯过去,传统的乡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边界感,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使人们生于斯,死于斯,使以农为生的人将世代定居作为常态,在这个“面对面社群”中没有陌生者的闯入;然而,相较于传统的熟人社会,扩建的城市、延伸的乡村、不断涌入生活的陌生人,使人们普遍而临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空间的挤压。诚如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中所说“我们大部分人为了追求舒适,都会刻意与他人 保持” 相应的距离”,这正好契合了心理学中的” “刺猬法则”,有保持适当距离,才可相互取暖,而又不被刺伤。
远而不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个人的 幸福 指数。
当然,与周边环境划分边界, 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边界感不应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
卡尔维诺笔下的男爵,终生生活于树上,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 置身事外的边界中,
看清尘世, 掌握 分寸。由此观之,边界的设立不应局限于小我,不应脱离热情和善良。
但边界感的范围不可无限扩展, 过分的越界会致使边界 消 解。父母的越界压榨了子女生活和思维的空间;液态社会中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使我们日益成为“透明人”;在自我 感动与自我崇拜心态的驱使下,总有人不分边界,包揽所有难题,被贴上“老好人”标签。
如此种种在 边界感缺失下的微观镜像,无一不警示着我们:边界不应该无限延伸而应得到守 护和掌控。
身归角隅,追逐小我世界的喜怒哀乐时,亦要心连寰宇,留心 大 世界的稻香蛙鸣。设立适当的边界,但不做个人边界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将边界延展至社会和国家,但不拿着“好人卡”屈服和逢迎。如此,才可 在点、线、面错综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自我和舒适的生活状态,与他人建立良好社交关系,于世事红尘中觅一片开阔天地。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设立边界,但仍然“三秋不见如隔一日”, 远而不疏,近而不狎,于边界的一次次消融与林立之间, 清醒自知, 勇敢坚定。
范文评述:
文章开头简洁大气,以引用开篇,与时代接轨,段末提出观点,态度明确,思维辩证。主体部分采用由反入正的方法,先反思过去乡土社会“边界感”模糊产生的弊端,再正面提出树立恰当的边界感应“保持适当距离”“远而不疏”;接下来继续思辨,我们需要边界感,但是“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当然边界感的范围也不可无限扩展,同时采用新颖充分的举例论证进一步论述观点;最后回归自身,重申观点,聚焦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思维缜密,由传统到当代,有的放矢,思想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