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供大家参考。
街道2022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市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完善分类体系建设、细化配套政策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成效,助力美丽×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夯实“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工作模式,通过强化机制建设、突出党建引领、提质源头分类、完善体系建设、创新宣传教育、精准督查执法,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全程闭环管理体系,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至2022年年底,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分类工作持续开展,街巷、城中村等场所分类氛围逐步浓厚,居民小区、行政村源头分类质量显著提升。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率达35%以上;
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统筹协调高位推动
1.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组长”制度,通过组织召开月度推进会、季度点评会、年度总结会,明确目标、分析问题、精准施策;
建立街道、社区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每季度开展1次联动会议或督导活动,督促问题落实,并协调解决相关责任单位存在的困难;
巩固垃圾分类工作专班,配足专业工作人员,督促落实各项工作目标,组织实施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工作。
2.完善工作会商机制。调整充实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环境卫生、物业管理、宣传文体、组织人事、公卫计生、农村工作、市场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服务、后勤保障、纪检监察、综合执法等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夯实行业管理职责。根据上级关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关要求,着力提升区域内党政机关、教育、旅游、商业、医疗、市场、汽修、规上企业、银行等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相关单位垃圾分类成效,环境卫生会同执法局、其他职能部门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督促相关单位对上级督查、交办的投诉或曝光问题及时调查、推动整改。
4.推动源头减量管理。推动办公场所无纸化办公。街道机关、村、社区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建立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督促餐饮经营单位开展“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适量消费。推行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上市。加强建筑垃圾源头治理,减少建筑施工和房屋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推广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二)深化党建引领基层自治
1.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头践行示范、带头宣传发动、带头组织推进、带头监督劝导“四带头”作用。结合社区与市级共建单位的“共驻共建”、“×有约”共商共办、“有事好商量”等制度,建立市、街道、社区(行政村)、小区四级党组织常态化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联学联训、主题党日、共商共办等多样形式,定期研究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问题。用好“×?×”微信小程序,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进村庄,实现垃圾分类入户走访宣传、清洁屋现场督导等志愿活动项目“一键认领”。
2.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垃圾分类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以“善治×”社会治理项目有效整合资源和阵地,通过全域党建引领基层网格社会治理内容,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依托城区“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农村“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自然村落(宅基)党小组+党员”组织体系构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党组织下沉社区(行政村)、主动结对小区党支部,经常性开展主题活动、入户宣传、现场督导等。将垃圾分类纳入居民自治制度、包村联户制度,定期开展民主协商、走访入户,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结合“×管家”队伍建设,联合社区(行政村)、业委会、物业组建志愿者队伍,对不分类、过时投放等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3.建立健全共同缔造机制。以生活垃圾分类为载体,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在“行动支部”建设、“五一面对面”大走访、“蒲公英”关爱行动、商圈楼宇党建等活动中将垃圾分类有效融入,打造街道“零碳先锋时尚同行”活动品牌,建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各村、社区结合区域特点,深挖既有党建品牌服务资源,做精做实做细垃圾分类,形成各自卓有成效、富有影响力的垃圾分类活动品牌,街道将开展年度评选,选取优秀品牌对外推广。
(三)优化全程闭环分类体系
1.提档源头分类设施。住宅小区要加强分类设施配置,优化新建小区垃圾分类设施规划和验收流程,完成新建小区“三定一督”达标验收;
更新完善老旧的分类设施和宣传标识标牌;
因地制宜优化设施配置,对不具备上下水、未配备洗手池、照明设施等的集中投放点进行提档升级;
高标准开展省达标小区和×市星级小区建设。行政村要加强分类设施日常维护及管理,完成村庄垃圾分类收集亭全覆盖建设,并公示收集范围。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如:商业街、综合体、大型车站等)鼓励设置智能化可回收物分类投放设施,并加强投放引导。背街小巷、零星楼宇、小餐饮、小型商圈及各类企业要全面配套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优化运行模式。
2.提升分类投放质效。提升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实效,加强督导员教育培训,完善岗前、岗中培训机制,每季度培训不少于1次,做到持证上岗。完善督导成效考核机制,纳入对物业服务企业考核内容,与督导补贴经费挂钩。优化督导员队伍配置,探索督导员和分拣员分离模式,广泛发动热心市民、志愿者、党员加入督导员队伍,从源头上解决“以拣代督”问题。破解农村垃圾分类短板,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引导,推动村民自治共建,完善垃圾分类红灰榜、积分兑换、文明户评比等机制,强化村民自我监督、相互监督,提升源头分类质量。加强农村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分类制定标准规范,明确收运车辆配备标准,划定收运作业网格,公示分类收运信息,全面开展达标验收,定期开展收运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坚决杜绝垃圾混收混运,严格落实扫码评价。继续开展市级示范村、达标村建设,加强督查考核和动态管理,完善考核奖补机制,抓好重点场所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配套完善沿街门店垃圾分类设施,纳入“门前三包”范围,落实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加强工商企业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建立规上企业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走进企业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督促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和生产废料单独分类。加大对规上企业、汽修行业等的执法检查力度,并严格落实拒收拒运。
3.规范收集转运体系。居民小区、行政村、公共机构及公共场所按规定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及归集场所,有条件的直运处置场所,无条件的可设置归集点或转运点,确保满足暂存或转运需要,方便后续分类运输。各村规范设置有害垃圾暂存点,按照全市家庭源有害垃圾统一处置工作流程及要求,规范收集暂存、做好台账记录,特别是要加强对家庭源废弃药品投放点的收集、转运等管理;
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闲置用房、原有垃圾房等现有设施设置可回收物暂存点,并与区域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做好衔接。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4.加快“两网融合”建设。推进“回收站点+回收集中点+分拣中心+N”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街道区域住宅小区回收网点实现全覆盖,建立完善线上、线下多元回收模式;
加快废玻璃、废纺织品等低值可回收物投放设施布设,推动区域内低值可回收物应收尽收。
5.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对住宅小区和各类垃圾处置终端的信息化监管,持续做好各类新建处置点计量数据接入,加强已接入设备运行监管,确保数据稳定传输。试点在开放式小区应用AI识别智慧×系统,探索以“科技支撑”模式实现开放式小区垃圾分类智能化道路,加大居民投放行为监管,突破误时投放执法取证难、人员定位难等执法瓶颈,提高垃圾分类取证曝光和执法效率。加强小区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运行监管,加大结果应用,纳入四、五星小区评定条件,促进小区分类成效提升。
(四)提升宣传引导实效性
1.增强社会宣传氛围。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建立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文明城市、人居环境奖、绿色学校、文明校园等创建、千村美居、美丽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注重典型引路、正面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电台和新媒体扩大垃圾分类宣传覆盖面,加大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客观全面反映垃圾分类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发挥曝光栏目作用,强化突出问题曝光力度。在车站、码头、公交、公园、景区、商业体、体育场馆等场所,利用广告牌、广告屏、滚动屏、宣传栏等载体,刊播、展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公益广告。加大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建设,扩大街道既有垃圾分类主题游园及科普馆影响力。各村、社区加强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建设,兼具市民培训功能,单次接待能力不少于50人次,并制定开放制度,每季度开展不少于3次宣传教育活动。
2.加大靶向宣传教育。开展针对“三新”人员的靶向宣传:强化学校教育,以新入学的青少年为重点,全面开展校园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各村、社区每季度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少于3次;
结合国家限塑及×市低值塑料制品回收利用工作,在中小学开展“童言无‘塑’”活动,对塑料制品进行定期回收,助力资源再生。单位、社区通过组织志愿者、发动物业等方式,针对新入职、新入户(新租客)等人员,开展全覆盖入户宣传,重点告知分类要求、居民清洁屋位置、投放时间段及违规处罚条款,提高群众参与率及投放准确率。酒店、旅游、家政等行业制作宣传单页或电子告知书,对住店旅客、游客、家政从业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3.开展全域全民动员。结合“美丽×共同缔造”开展主题活动,围绕“三新”宣传、条例实施两周年、校园互动科普等宣传主题在全区域范围开展系列活动,提升宣传动员的针对性和广泛性。深化“小蜜蜂”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发动更多党员、团员、管理人员加入服务团队,各社区(村)至少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开展活动不少于6次。街道培育不少于1家示范型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或志愿者队伍,重点开展普法培训、减量教育及纠错监督等服务行动和公益活动。建立主动曝光机制,通过投放点公示栏、户外大屏和各级媒体平台等,对垃圾分类不良现象进行全方位主动曝光。
(五)提升执法管理保障力
1.增强执法普法力度。完善常态化执法检查考核机制,配强管理力量、落实网格责任、扩大执法覆盖面,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全方位、不间断专项执法行动。围绕源头和收运重点问题、灰黑榜小区和开放小区等难点区域,联合综合执法、社区、物业开展投放环节专项整治行动,餐厨废弃物、建筑装修垃圾等运输过程专项整治。完善媒体曝光后续执法保障机制,加大对垃圾分类曝光问题的执法检查、督促整改、普法教育力度。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全民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督查考核模式,采取第三方全覆盖督查+多部门联动重点督查工作体系,全方位加强对辖区内居民小区、行政村(开放式小区、街巷)和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工商企业)垃圾分类工作督查力度。完善闭环督查机制,紧盯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健全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指导、限时整改、约谈问责机制,狠抓整改落实,提升督查成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地
夯实街道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环境卫生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考核等职能,细化优化各项政策制度,发挥好会商会议作用,推动相关工作开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将生活垃圾分类与日常工作同步推进,切实担负起“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的管理责任,履行好工作职责和行业管理义务,各司其职、协同推动,形成最大工作合力。各村、社区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垃圾分类协调机制,细化工作举措,分解任务清单,结合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应。
(二)加强监督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纪检监察部门深化监督检查,按照年度序时进度对相关部门、各村、社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工作推进不力的组织和个人从严问责。环境卫生要完善村、社区督查评价制度并组织落实,对各村、社区履职尽责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效情况进行及时、公正、准确的督查考评,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环节要重点关注、督查督办。街道要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提高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三)加强全民参与,提升措施保障
各部门、村、社区要共同将垃圾分类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构建基层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环卫企业、志愿者等“多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要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宣传垃圾源头减量、垃圾分类正反面典型,要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评定标杆物业企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
及时总结分析先进经验,形成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复制,对落后单位加大督查督导力度,并采取“先进带后进”等方式,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推动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